孙毅民:勇谋兼备智多星

孙毅民生于1914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南宫县西区战委会主任、南宫县战委会主任兼县委民运部长,11月任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在香城固对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孙毅民(1914—1942),原名孙景彦,又名孙国英、孙一民。生于河北省新河县大田庄一户农民家庭。1929年小学毕业后,便到涿鹿县“万发昌布庄”学做买卖。由于他经常奔走于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大城市,开阔了眼界,耳闻目睹了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产生了“社稷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思想。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各大城市的抗日救亡运动汹涌澎湃,他在邻店一位老工人(实为共产党员)的开导下,决心弃商就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1932年底,那位“老工人”被捕后,孙毅民以护送堂兄孙景雨回家养病为由,回到了老家。翌年春,在本村小学教师郝金生的支持下,考入了冀县乡村师范学校,开始了学生时期的斗争生活。

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他通过进步学生苏永发的介绍,首先认识了在冀县伏家庄教书的李幼贤(即李力,当时任冀枣工委书记),从那里得到许多宣传品和革命书籍。他与苏永发、罗存维、高凤树等8名同学,经常秘密地贴标语、撒传单,一起学习革命理论,讨论国家大事。共同的理想,革命的感情,逐渐把这8名热血青年凝聚在一起,形成“八人小组”。孙毅民年龄较长,沉着稳健,遇事有方,成为“八人小组”的自然领导人。

1933年冬,由“冀师”六班的班主任、共产党员王旭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1935年底,孙毅民在“冀师”毕业后,应聘到冀县逍遥村教书,冀枣工委书记李力每月到这来巡视一次工作,并带来文件和传单。在李力的领导下,他以教师职业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他经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1936年6月,他和吕士杰、张聘卿等人在宁晋、冀县、束鹿交界地带组织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先锋队,发动组织盐民与国民党进行英勇斗争。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华北,国民党军队纷纷向南撤退,地方上一片混乱。在国难当头之际,孙毅民决心投笔从戎,杀敌报国。

同年秋天,正当孙毅民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火线杀敌的时候,冀县吉辉台曹老孚(外号叫曹大棒子)在码头里打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号,聚集2000多人,成立了“青年抗日义勇军”。他和高凤树、高凤庄等同学一起受李力的派遣,及时打入这支部队,准备联合他们一道抗日,或者条件成熟后,改编为人民军队。但曹大棒这个土匪司令,“挂着羊头卖狗肉”,占地为王,骚扰群众,乱杀无辜,发国难财,对真正抗日救国的青年排斥、打击、杀害,对惯匪、惯盗、流氓、大烟鬼等社会渣滓视为手足、亲信。孙毅民屡次劝曹改邪归正,终不见效。孙毅民向李力汇报了争取曹大棒子的工作情况,说明了自己的处境,经李力同意后,孙毅民脱离“青年抗日义勇军”,于正月二十一日赶到南宫苏村,参加了八路军,任“东进纵队”民运干事,从此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1938年3月,孙毅民调任南宫县西区战委会主任,不久又调任南宫县战委会主任兼县委民运部长。11月,调任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孙毅民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1940年4月,新河县地方武装擅自收抄了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庞炳勋家的一挺机枪、十几支步枪和一部分财物。庞炳勋为此告状反映,四分区派孙毅民去解决此事。他到新河后,从抗战大局出发严格执行党的统战政策,一方面批评地方武装违反政策的错误,作了严肃的纪律处分;另一方面亲自到南杨庄庞炳勋家里赔礼道歉,并表示今后要加强团结,共同抗日。庞家兄弟看到孙毅民热清、诚恳,处理得当,表示谅解,还同意不再收回拿走的枪支,愿意留给当地武装使用。此事的圆满处理使庞炳勋特意给冀南军区打来电报,表示满意。

孙毅民既是党的优秀干部,又是一位机智勇敢、身怀韬略的军事指挥员。

1940年春季,孙毅民巧妙地利用游击战术,多次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消灭敌人。有一次,广宗县伪军100多人,到城北20里以外的村庄去“扫荡”,他带领两个连的战士将这股敌人包围在村内。敌人负隅顽抗,久攻不克。为迅速消灭敌人,孙毅民命令将骑兵集合起来,在村周围沙行里来回奔跑,荡起弥漫的尘土;同时还让部队呐喊助威、前沿喊话。这样以来,敌人以为大队骑兵赶到了,很快缴械投降。

夏季,孙毅民得知日伪军要到晋察冀“扫荡”,便亲自带领基干营埋伏在路沟两旁,准备歼灭敌人。不料,敌人刚进入埋伏圈,一连提前开枪,过早地暴露了目标。敌人发现基干营的兵力部署,便分兵围攻。在不利的情况下,孙毅民沉着果断,立即命令部队,按连、排、班先后顺序撤退,最后自己和机枪手留下掩护。部队安全转移后,干部战士都敬佩地说:“哪里最危险,孙主任就出现在哪里!”“孙主任有勇有谋,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1941年春季,日军回师华北,实行“治安强化”,到处修公路,设据点,频繁“扫荡”,使抗日根据地逐渐缩小。冀南军区交给四分区打通临西至丘北、企之县要道的任务,迟迟不见成效。四分区多次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办法。孙毅民根据调查的情况,经过严密的分析判断,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意见。他说:“前一段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主要原因是力量分散,没有抓住重点。应该把四分区的武装力量集中起来,重点开辟临西。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不先把这里打通,部队行军、来往交通、给养供应都有困难,机关、部队也不好存在。邢济路以北,暂请军区帮助,或者让新四旅派一个团去那里活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案,后报请军区批准。按照这个作战计划,经过一个多月斗争,扭转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开辟了这三个县的新局面。

这一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越加巩固,日伪军也越加恐慌,于是将冯二皮率领的伪军从胶东调到临西来,并在下堡寺、高尔庄、丁庄一带安了据点,再次给八路军活动带来困难。四五月间,杨宏明、孙毅民等组成战地指挥部,在冀南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发动了临西战役。经过18天的激烈战斗,消灭冯二皮的伪军2000多人,再次打开了局面,受到冀南军区的表扬。

1942年4月下旬,孙毅民在临西一带将最后一批敌后武工队员训练完之后,便带领三十六团的一个营,住到临西东小固村,准备越过邢济路,然后到威县、南宫、垂杨、广宗一带打游击。4月28日晚,孙毅民参加了四地委、四分区联合召开的军政会议。第二天早8点,他到黑刘庄赶上部队。这时从东边传来枪炮声,侦查员回来报告,说敌人的步兵、马队已从巴营、油坊方向扑来。当得知部队已经被包围时,孙毅民随即与三十六团副团长张士盖商定,带队突围。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日伪军四次向阵地进攻,均被打退。在战斗中,张副团长受伤,骑兵连长邢连生牺牲。孙毅民看着敌人又冲过来,便命令张士盖带骑兵向南突围,自己掩护。部队冲至务头村东南时,孙毅民不幸中弹牺牲。

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亦壮烈牺牲。为纪念杨宏明、孙毅民二位先烈,冀南行署于1942年10月,在临西、清河、威县交界处划出一部分村庄,建立了一个新县,命名为“宏毅县”。

(来源:中共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邢台英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鑫阳

责编:刘来清 

编审:赵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