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平原建起“人山”

徐向前,山西省五台县人。1901年生,1927年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按照党中央和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曾亲率抗日军民在冀南从事平原游击战。

1938年5月2日,徐向前率八路军两个主力团和一个支队抵达冀南重镇南宫县城,与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会合。此后一段时间,徐向前坐镇南宫,直接领导冀南与冀鲁、鲁西、豫北(部分地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部队从山地来到平原,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阡陌纵横的黄土地,一些老同志对在这里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认为从红军时代打游击起,就凭借山地森林作依托,平原没有地形上的便利,因此对坚持游击战产生了怀疑。针对当时冀南部分干部战士缺乏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对平原游击战信心不足等问题,徐向前在听取了各方面抗日工作汇报,深入研究了冀南平原的地形特点和风土人情,并和宋任穷、陈再道等同志认真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斗争经验后,首先提出了在平原地区创造“人山”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游击战术原则,并撰文《开展河北游击战争》,发表在该年5月21日出版的《群众周刊》上。他指出:“游击队活动的依托,一方面是地形上的便利条件如山地、森林等;另一方面是与广大人民的结合。但游击队要巩固和发展自己,并进行机敏的灵活的动作,其主要条件是取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帮助。”“假如我们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广大的人民推动到抗日战线上来,把广大的人民造成游击队的‘人山’,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山,也没有这样的山好。”

徐向前在刘邓首长的直接领导下,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开始了平原造“人山”的伟大实践。他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工农学兵商,一起打东洋”的喜人局面。冀南军民,改造平原地形,挖道沟21900余华里,其中能通行大车的交通沟5000余华里。在冀南逐渐形成了村村相连、县县相通的交通沟,使日寇的机械化在平原失去了作用。千里冀南平原,筑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人山”,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平原“人山”发挥了无穷的威力,在日后的游击战中,冀南军民先后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毙伤日伪军5300余人。

“人山”思想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而且进一步坚定了冀南军民长期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信心。

赠枪鼓斗志

1938年11月中旬,日伪军3万余人向冀南中心地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1939年1月上旬的一天,日军又集中3万兵力,分11路合击冀南抗日根据地。当天3架日本飞机飞临清河县城(旧城),将文庙、城隍庙、天主教堂炸毁,死伤平民多人。他们还到处修炮楼,安据点,烧杀抢掠。

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激起了清河军民的复仇怒火。根据徐向前同志平原建“人山”的指示精神和冀南行署有关通令,军民齐心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敌军行走之路,筑我方地下长城”的破路行动。男女老少齐参战,把全清河县村间车道,全都挖成深1米、宽2米的道沟,沟内修有掩体,沟沿两边筑有高2尺、宽2尺的边沿,把平原改造成了战能打,撤能退的游击战的有利地形,把日军推向到处挨打的被动局面……

1939年2月上旬,徐向前率部队去山东路过清河,住在赵楼庄村。徐向前十分关心清河抗日斗争的形势,在驻地会见了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等人。清河县委书记杨青向徐向前汇报了清河县的抗日斗争形势。徐向前对清河军民英勇抗日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扬。为了支援清河地方武装,还特赠给县大队枪100支。这使清河军民受到极大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河北省冀南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会编纂的《冀南革命前辈风范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鑫阳

    责编:刘来清 

    编审:赵  伟